「位在仁愛路的中央戲院,成立於1966年,原本是露天的放映場所,後來原址改建為大樓,除了規劃約300個座位的室內空間之外,更結合商場,帶動人潮。早年關廟竹籐業發達,娛樂消費力夠,結合商店街的中央戲院,猶如現今的影城,相當熱鬧,當時是關廟的繁華地區,隨著社會演進,1990年後,因營運不佳而歇業。」※以上擷取自自由時報-不捨50歲關廟中央戲院荒棄 在地青年社團爭取修復(2019-09-18)
這次的探索情況比較特殊,故遮蔽了日期、時間等資訊。戲院的一樓仍有不少居民,請不要驚擾他們,也不要試圖打開鐵捲門。另外,很難得的我們成功訪談了幾位居民,從他們口中得到了一些資訊,我略為整理與修辭後寫在下方:
「說到那些入侵者我就很生氣!鐵捲門在那裡拉上拉下的,如果弄壞了他們會賠嗎?沒事跑來別人的地方幹嘛啊!」居民A
「我以前是戲院的員工,存了點錢好不容易在樓下買了一戶。以前這裡都是店家好熱鬧的,結果戲院倒了之後變成這樣我也很心酸。希望政府能幫忙整理環境,讓我們可以好好在此養老。」居民B
「充滿交集的生活圈,或許上次遇到就在昨天,也或者某個瞬間,你們擦肩如電影般,主角交錯時,一切速度會放慢。」居民C
地圖:
1號區域為關廟中央戲院。
├西側星號為入侵點,不推薦,鐵捲門已老化且脆弱,拉起時可能會發出巨大聲響。
├東側星號為入侵點,推薦,較為隱密但窗戶頗高需要墊腳。
└驚嘆號為黨員聯誼會,門口常有民眾聚集泡茶。
2號區域為藤椅工廠。
├星號為入侵點,分別為工廠及住家的大門。
└驚嘆號處須注意居民出入。
3號區域為聚酯切片工廠。
├星號為入侵點,廠房後門。
└驚嘆號處有狗,靠近會吠叫。
2023年,這部電影從來沒有人看懂,你的激動處只有自己在顫抖。
以下為探索報告:
正面照,外牆磁磚剝落得蠻嚴重的。
這票價以當時來講不知道算不算貴?樓梯為不推薦的西側入侵點。
閒人勿進樓梯間。
上來後右轉的空間。
堆了一些東西在牆邊,須注意窗戶,別被樓下的人看見了。
柱子上貼著公車時間表。
往影廳邁進吧~
整體色調是黃色,跟鳳梨一樣。
舞台上的小門,寫著「龍女下凡」是1982年的電影!
座位區。
天花板裂了長長一條縫。
木製座椅。
影廳全景。
最上面是放映室。
放映機都還在,真是太棒了!
機器內部,還有一卷膠捲在裡面。
地上也散落著膠捲。
可惜都已劣化到看不出內容了。
影廳的右側是販賣部。
可以從樓梯走下去。
看來今天沒有營業啊~
這邊是男廁。
影廳另一邊是女廁。
通過狹窄陰暗的走廊。
抵達銀幕的後方區域。
這裡掛著一些匾額。
民國五十八年(西元1969年)開幕。
這裡也是推薦的東側入侵點。
戲院本身不大,沒花太多時間就逛完了。我們留在關廟市區吃了午餐,接著才前往下個景點:藤椅工廠。傳統的小工廠都是廠房連著住家一起蓋,這座就是採此種模式。
掉落的棚子支架像拒馬般擋在一側。
我們穿過樹林,先到後方的廠房看看~
規模偏小,而且空空蕩蕩。
天花板繃壞了快一半的範圍。
地上掉落了像是藤條的東西。
架在天花板上的輸送軌道!
軌道盡頭的機器,不知道是否為烤漆設備?
廁所。
黑色掌印,是特別摸完木炭後再來蓋的嗎?
後方的開放空間。
姑且還是上二樓看看吧。
雖說鋼樑還在,但還是別輕易挑戰。
遠方堆著藤椅,應該就是成品了。
連這都有軌道耶!
再來去住家逛逛~
客廳,鑲嵌式的櫃子相當有年代感。
廚房。
浴室,但這像被土石流淹過的景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!?
往二樓去。
大概是主臥,是最大間的房間。
陽台封了鐵窗。
三樓,明顯是加蓋出來的。
一上來會先看到廁所。
硬要隔出走廊。
脆弱的木板輕隔間。
在歷經相機鏡頭失靈、對面住戶頻繁進出等阻礙後,終究是逛完了這座樸實無華的小工廠。眼看時間還早,今天就再來一個景點吧!
從街景來看,廠房南側的門是沒有關閉的。可惜實際過去時,還沒太靠近,隔壁鄰居的狗就開始大聲吠叫了...
原以為沒戲唱了~但其中一位同伴在偵察途中,於北側發現一隻貓,他為了拍貓而穿過竹林。
接著順勢找到敞開的後門!(貓咪反而不見蹤影了XD)
一進門是生活空間,首先是廚房。
再來是浴室。
然後就是一座由聚酯切片構築而成的迷宮了!
大家都不知道聚酯切片是什麼,從破掉的袋子來看,就像是砂土或水泥灰。
哦!有梯子我就爬!
似乎能從屋頂的破洞爬出去。
迷宮的盡頭是一個寬敞的空間。
四周推放著機械及器具。
連瓦斯爐都有!
把貨疊得這麼高感覺有點危險。
一箱雜物。
大門的裡側,不敢過於靠近,怕狗會吠。
感謝貓咪的帶領讓我們得以入內一探,本日的探險行程就此告一段落。接下來就去附近的新光里(南寮、北寮)彩繪村晃晃吧,幾乎所有的畫作都是JF畫的,他畫的風景真的很強(但人物及動物就不予置評了XD),作品數量多且分布範圍廣。但整個村落幾乎沒有遊客,也算是個奇妙的冷門景點啦~